负性思维( Negative Automatic Thoughts,NATs),是由认知行为疗法的创建者阿朗·贝克命名的。负性思维是认知行为疗法了解情绪工作方式的基本理论。负性思维是一种不断在意识中出现的思维。它们看起来就像是在一些作家的小说中出现的“意识流”,例如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或者詹姆斯·乔伊斯( James Joyce) 负性思维的出现和消失是完全“无意识”的,它在脑海中出现,又消失,就像带着怀疑和痛苦的黑蝙蝠一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无法意识到它的存在。例如,错过了火车,你会认为自己“太愚蠢了,总不给自己留出充足的时间”;或者在某间商店试衣服的时候,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你会觉得“哈哈,该减肥了”。负性思维在我们的脑子里“喋喋不休”,它是一种连续性的贬损,就像一场持续不断的评论,会逐渐摧毁你的自信与自尊。负性思维就是前面所述的“二流”意识。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你首先需要阻止这些负性思维,并且在这些思维出现或者消失时,以及在意识中闪现或者消失时注意到它们。从图3-1中你可以看到负性思维就是杯子顶部的“泡沫当这些泡沫消失之后,你在某一时刻的想法和感觉才能显露出来这揭示了我们是如何理解周围的事物的,也揭示了我们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对自身的定位。负性思维仅仅是一种被蒸发掉的表面现象,隐藏在它下面的是心理学层面的更深层的东西。